何为中医
发布时间:2020-01-11
中医为什么千年来长盛不衰?为什么欧洲、印度、中亚、非洲等地的传统医药学在现代正逐渐消失?发达的欧美为什么要来中国学习中医呢?是什么原因让中医中药充满生命活力呢?
中医,我们要从先秦说起。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长达18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学体系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医中药学。可以说中医拥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他与西方医学最重要的不同点。当人们开始懂得把从生活中学来的自救知识积累成一套医疗理论的时候,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样的。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组成即火、气、水、土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间概述了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和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四元素是朴素的唯物论,五行则是抽象的辩证法。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进。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从整体观出发,重视辨证施治,具体原则是:
1、根据疾病的本质,确定相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散者收之”等治病求本的原则。并须注意“寒热同用”、“攻补兼施”等原则。
2、根据正邪盛衰,确定“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扶正、祛邪并用的原则”。
3、根据标本缓急,确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或“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
4、根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确定“间接补泻,表里互治,五脏治五官及五体”的原则。
5、根据疾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确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指导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许多方面基本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值得继承和提高。在强调整体观方面,提出了协调阴阳、间接补泻、表里互治、扶正祛邪以及攻补兼施的原则,在强调抓主要矛盾方面,提出了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强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方面,提出了正治与反治等原则;在要求注意疾病的个性方面,提出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治病求本:中医治病表面上针对症状,实际上更强调透过现象抓住根本的病因。
治有标本:也就是治病求本,通过症状(标)来找到病因(本)。
治有缓急:意指有时以治本为急,有时则应以治标为急。
治有轻重:意指病轻、病重应以元气是否亏损为标准,而不能光看表象。
治疗须辨幼体质:也就是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来考虑用药分量的轻重。
治疗用药不可偏执;也就是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不能凭个人喜好。
虚实的治疗要则:意指治疗时“攻”与“补”要相结合。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